以“硅”为核心的投资已经开始转向以“碳”为核心的投资,美国抢到了“硅机会”,成了IT强国,中国不要错过“碳机会”
青云创投抓住“碳机会”
“利成于益”——青云创投总裁叶东名片上的这四个字,既是公司的口号,也准确体现了这家创投企业的理念。
“我们是整个创投界唯一始终专注于环保产业投资的,投资的项目100%都在这个领域。”叶东说,“通过投资对环境、对持续发展有利的项目,获得投资收益,既实现了投资回报,也占据道德制高点,这就是‘利成于益’的理念。”
从2001年成立、并于2003年投资首个环保产业项目以来,青云创投一直专注于投资环保产业。而环保产业本身经过近10年的发展,也从最初的冷清寂寞变得热火朝天。2009年,青云投资的所有公司总计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000万吨。青云创投这家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创投企业,从国内众多创投机构中脱颖而出,成为环境投资领域最具知名度的品牌,并获得众多奖项。青云投资的20余个项目中,江西赛维、南京中电光伏等几家已经实现上市,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无论投资收益还是社会效益,都获得了丰收。
投资“未来中国最大的产业”
叶东认为,中国企业经历了大规模的原始积累,有了雄厚的资金实力。中国恰是世界上环保产业市场最大的国家。目前,以“硅”为核心的投资已经开始转向以“碳”为核心的投资,美国抢到了“硅机会”,成了IT强国,中国不能再错过“碳机会”了。
2001年,叶东从美国硅谷回国,创立了青云创投。当时正值IT业投资方兴未艾,叶东则决定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一个新型的更有潜力的产业投资方向。“当时确定了两条原则,首先,这个产业一定要在中国;同时,这个产业应该是未来十年中国乃至世界最庞大的产业。”最终,叶东将目标锁定在当时还十分冷清的环保产业。
“当时我们分析,中国是世界工厂,环境问题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一定是世界上环保产业市场最大的国家。”叶东说。
在所有投资都几乎涌向IT业的当时,即便在风险投资已经十分发达的美国,也很少有资金看好环保产业。因此,青云经历了艰难“寂寞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别发愁,怎么样说服投资人把钱投向这个领域,怎么样寻找有潜力的项目。”叶东笑称,“愁得头发都少了很多。”
2003年底,青云投资了第一个项目——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佩尔优”。当时,佩尔优只是一家总部位于桂林的小公司,通过提供水蓄冷技术和中央空调水蓄冷解决方案达到帮客户节省能源费用的目的。但在同类企业中,佩尔优的造价更低,且机场、楼宇、酒店这样的大型项目都可以使用。青云当时看中的正是这家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有了青云的投资,佩尔优获得快速成长,并将总部从桂林搬迁到北京。守得云开见月明,2005年左右,节能减排的东风开始吹遍中国大地,环保产业受到空前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青云的资金和管理支持下发展迅速的佩尔优很快在业内显露出明显优势。如今,它已经拿下了上海浦东机场二期、深圳机场和LG湖南的大型项目,也被世界银行的能效基金选为合作伙伴。目前,佩尔优已经占据国内大型水蓄冷市场80%以上的份额。
2005年以来,青云早期投资的几家公司都获得了与佩尔优相似的成功,这更坚定了叶东投资环保产业的决心。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召开,更是让低碳经济的概念传遍全世界。亲身参与了哥本哈根会议的叶东认为,哥本哈根会议是一个分水岭,首先,经济发展趋势从地域上讲,投资热点将从美国转向中国。从产业上看,将从以硅为核心的IT产业,转到以碳为核心的高效、低碳、节能、环保产业上来。
“和10年前投资IT业相似,如今全世界的风险投资都在涌向低碳经济领域,万马奔腾。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政策对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拥有巨大的‘碳机会’,为创投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会。”叶东认为。
用“社会责任投资”理念甄选项目
在佩尔优等项目获得成功后,从2006年开始,青云的投资开始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进军,先后投资了太阳能企业江西赛维和南京中电光伏。2007年,江西赛维和中电光伏先后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给青云带来了丰厚的投资回报。青云创投近几年还投资了储能产品、二手车等多个行业的企业,2009年11月,又向餐厨垃圾处理服务商“嘉博文”公司投资。
从节能到新能源,再到餐厨垃圾处理、二手车、储能产品等行业,在叶东看来,青云从来没有离开过环保产业。“我们现在的投资方向,已经不局限于环保产业和技术,而是面向整个‘清洁经济’领域,投资方向更宽广了。发展低碳经济不是简单的新能源行业的契机,而是经济社会运行方式的改变,机会巨大。”
2005年,青云创投首次引入SRI(社会责任投资)的理念,用“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人”身份甄选项目。比如下游企业会不会产生污染?清洁的东西是否用在污染产业的下游?或者是否要从高污染企业中去获取原材料?这些都成了考核项目的标准。“清洁经济本身就是创造巨大社会效益的,SRI符合我们一贯的‘利成于益’理念,也让我们得到很多新一代投资者的认同。”叶东说。
叶东坦言,9年前青云创投开始以清洁技术领域作为投资方向的时候,感觉很孤单,没有其他人的参与。现在清洁技术已经成了一个热门概念,“这是我们早就想看到的局面,把清洁技术从独家探索变成主流的投资。我们从清洁技术热中更多看到的是机会,以前我们可选择的项目很少,一年只有二三十个,现在我们一年有超过1000个可以投资的项目选择。”青云创投所做的,就是通过资本的方式推动清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发展清洁经济、低碳经济,从而逐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比“往哪投”更重要的是“怎么投”
青云关注的“清洁经济”,不仅吸引创投资金的目光,也吸引了很多传统行业企业的目光。近几年,许多以传统制造业起家的企业,都开始进入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既是产业转型,也是探索“钱往哪里投”的路径。
“钱往哪里投,实际上谁都说不准,或者说往哪里投都行。”叶东认为,在如今的中国,任何一个细分行业都有投资机会。以清洁经济为例,传统企业既可以寻找从未涉及的新能源行业,也可以在本行业里寻找低碳机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转型。对很多企业来说,首先要解决怎么投的问题。“是自己投,还是找专业的团队来投?”
近几年,随着中国企业资本越来越雄厚,“怎么投”的观念也在转变。“我现在经常接到国内知名企业家的电话,要求加盟青云创投。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完善资产配置。而自己投,成本高、风险大,因此很多传统行业企业愿意把钱交给专业的团队来投。”叶东告诉记者,“这很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创投基金数量大幅增长,且人民币基金占比越来越高。“超过一半以上创投基金是过去两年成立的,这些钱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叶东告诉记者,未来5—10年,创投基金领域将会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创业板企业钱多了是好事,但要考虑投资经验是否具备
海兰信在主业里找机会
“像我们这样的创业企业,过去发展中总是存在资金缺乏而限制发展的问题。上市后的确面临钱该怎么投、往哪里投的问题。”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申万秋说。
今年3月26日,海兰信正式登陆创业板,超募到了发展所需的资金。“钱多了是好事,是发展机遇,但事实上公司以往并没有积累很多投资经验。”申万秋说,“所以上市后,我们会选择冷静一段时间,不轻举妄动。通过公司有效的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确保投资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有助于企业做大做强。”
几乎所有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都面临相似的问题。创业板在造就“暴富”神话的同时,也给这些原本四处找钱的企业,提出了钱多了往哪儿投的问题。申万秋总是警告自己:“莫把机会当能力!”对创业板企业而言,应该面对新的课题,提出新的思路和相应的战略,以便将宝贵的资金资源转变为发展的动力并快速形成竞争优势。
作为国内第一批从事船用高科技电子产品研发的企业,海兰信已成为行业领跑者。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俗称船舶“黑匣子”)、船舶自动操舵仪、雷达、船舶远程监控系统等,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船舶配套产品,销往中远、中海油等多家大型航运集团和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除船用雷达与外方合作外,其他产品全部为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分析,海兰信决定围绕自己熟悉的主业来扩张,加大研发投资,进一步扩充产品线,积极引进人才,并在行业内寻求整合的机会。“我们认为,中国虽然已经是造船大国,但还处于向强国转化的阶段,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配套产品,主要还是依赖进口。”申万秋分析道,“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市场机会。现在资金宽裕了,我们有能力做强主业,寻找替代进口产品的机会。”
申万秋告诉记者,有了初步的经验以后,海兰信会盯紧国家的政策导向,把资金投向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的产业。
“创业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是比较高的。对资金有渴求的小企业一旦拿到钱,就能快速投入到生产经营最需要的环节,从而增强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现在,因为有了创业板,在创业板上市,除了会产生经济效应外,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创业企业会加强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有机会成为国际竞争舞台的主导;创业企业因为解决了资金问题,会释放发展的潜能,从而带动就业;年轻人创业、上市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引导更多的年轻人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将有更多产业机会和希望。”申万秋建议有关部门继续加强政策引导,把资金引向创业企业,扶持创业企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