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和研祥一样做特种计算机生意的、具备一定规模企业就有近20家,然而,光阴荏苒,如今大多数企业都已败落,但是研祥却生存下来并且坐上了世界特种计算机领域的第三把交椅。巨大的反差中蕴含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颠覆者何以生存?
11月初回北京的时候,陈志列在香港,秘书说“‘好孩子’要回家,陈总在香港设定回归路线。”见到研祥人的尊敬与客气,我明显感觉到研祥的气质。
初冬的北京,干燥,微冷。在西直门的那家巴国布衣川菜馆,和FAN聊了很多,离开的时候才忽然感觉到一家公司的气质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很多时候,跟企业家打交道,感觉都很霸气,目视无恐,这或许是局外人的印象。然而,从心里来到心里去,再从心里走出来,你会发现所有的伟大都是那么平凡。我还记得,6月底从中国企业家的年会上回来,和YANG谈起写柳传志如何下手时,YANG说,平起平坐,从灵魂入手。果然,写起来行云流水,1600字OVER,谁知编辑说,“IT教父”你用1600字解决问题,已经非常“节能减排”了。呵呵,在这个行业,怎么没想到“节能减排”,但这的确需要智慧和胆识,谢谢YANG.
那么一家公司的气质真的那么重要吗?重要。它是公司管理的内涵,是团队精神的外延,是人的宽容与胸襟,是为事的规则和底线。经常有企业家今天到北大演讲,明天到清华上课,后天在论坛,如此布道,也真为难企业家们了。我在想,一个公司的管理是主动出击的布道精神好还是气质予人清香好。相信人人自有评判。
实际上对于研祥的研究与关注不到一年,这家充满神秘感的公司在浮出水面前,没有人知道陈志列是谁,也没有人知道乘坐地铁时研祥在控制着系统运转,在银行提款时,也没人看到ATM上有研祥的影子,在超市刷卡时也没关注那台小机器会不会多算我的钱,甚至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也不知道警察会不会第二天突然告诉我闯信号违章了,……但研祥却无处不在,它躲藏在我们生活的脉搏里,随时提供着安全、可靠和准确。对于这样一个隐形冠军,我们又有必要充满敬意。
那么,就保持一颗好奇心,保持对生活、工作的激情,不断攀越。
陈志列近年来风光无限,但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让他陷入了沉思。
2007年底,身为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的他高调当选CCTV2007“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同时还获得了“年度创新人物奖”,从而成为“经济年度人物”评选8年以来同时获得两项殊荣的第一人!同样是在去年,研祥科技大厦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亚洲最大的特种计算机研发基地。因为公司的高速发展和个人的辉煌荣誉,研祥和陈志列迅速成为媒体的焦点。陈志列开始频繁地会见记者、研祥开始接受各级领导的视察。然而在一次校友会上,一位校友提出的问题使得感觉良好的陈志列不禁一愣。这个问题是:“当年和研祥一样的企业有近20余家,为何研祥生存了下来,而且做到最大?”
回顾研祥15年的创业生涯,陈志列觉得自己痛苦过也欢欣过,迷茫过也执着过。但是更多的却是在不知不觉中,研祥已经站在了中国特种计算机领域的顶巅。管理学家詹姆斯柯林斯说:“一家成功的企业从来都不是把灭亡对手作为第一要务,他更关注的是自我革新。”面对同行的死亡,研祥是否也笃信过这样的理念?
速度和稳健
三十而立的陈志列站在深圳市的街头,看着来往的车辆和拥挤的人群,心中感到惆怅,但更多的却是欢喜。因为他将要从事属于自己的事业,而前途却难以预料。
这一幕发生在15年前的深圳,是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激起了珠三角地区史无前例的经济热潮,猛烈而迅速。当时深圳集中着大量来自内地的年轻人,不同的面孔,内心却都涌动着创业的热情。陈志列就是其中之一。就在这一年,他放弃了清闲的国营企业的工作,只身来到深圳寻找发展机会。“这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可理解的事”。一位研祥的高管笑着说。
有人说:“当时的深圳遍地都是黄金,就看你用手还是铲子去捡”。已过而立之年的陈志列面对这众多的机会显得有些迷茫。日后,他经常在和别人谈笑的时候提到:“当年,我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在切菜板上想清楚自己和公司的方向。”
于是,从事计算机工作的的陈志列雷厉风行,1993年,他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深圳研祥机电实业有限公司,选择了特种计算机领域作为方向。而15年后的今天,陈志列正在享受这个决定所带来的收益和荣誉。他足以为此感到骄傲。
走进位于深圳的研祥科技大厦,这栋大楼里最显眼的地方是一面挂满各种奖牌的“荣誉墙”。从2000年开始,研祥这两个字频繁地出现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各种奖项评比中。但是这并不是研祥成立之初的原貌。
办公环境恶劣,员工人数少大约是创业企业的共性,研祥当时只有不到6位员工和一间窄小的办公室。起初主要从事工控机的代理和销售工作。陈志列既是老总也是销售,甚至有时候还会去客串一把送货员的角色。从表面上看,这家新公司与当时深圳龙蛇混杂的各种创业公司没有太大区别。但是,陈志列可能也没有想到自己已经把一种颠覆而叛逆的精神烙入这家企业的基因,而这种来源于他性格的精神成为这家企业日后做事的首要方式。
当时,扛着大箱子在灰尘中奔走的陈志列,脑中想的并不是这一单代理生意会赚多少钱。“为何要叫研祥?是因为我喜欢技术,我希望这家公司能够成为研究的发祥地。而不仅仅是做代理。”陈志列如是说。而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专攻自动化和计算机软件的教育背景也给了陈志列相当的自信。陈志列向来说干就干,1995年,研祥成立了产品研发部,开始挖掘新产品开发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祥为生产自己的产品做准备的时候,和它同时介入特种计算机领域的其他企业还在满足地卖着国外产品。“由于中国大陆当时没有特种计算机产品,来自于欧美和台湾的产品价格较高,代理的利润空间还是较大的。”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即使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名选手,能跑多快往往取决于能看到多远的前路,陈志列的远见让研祥在甫一起跑就快于其他对手,而这种优势在日后逐渐扩大。
从1998年,研祥在国内同行业首家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到1999年,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厂已经初具规模;陈志列稳扎稳打,一边帮别人代工,一边开始生产自己的产品。尽管陈志列对此时所经历的困难避而不谈,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想象一家由代理转向生产制造企业的境遇和瓶颈,包括管理、市场、人才等一系列问题。
2000年,研祥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研祥产品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列为“工业产品重点发展项目”。这一年成了研祥的转折点,他终于开始走入特种计算机制造的主流行伍。接下来的港股上市让研祥进入了加速跑阶段。此时的陈志列回首往昔,才发现曾经一起走入该行业的同行们已经远远落在后面。
就如同一场激烈的田径比赛,我们能看到的是第一名和最后一名之间的差距,我们看不到却是在赛场之外的辛劳。
颠覆了什么
你认为顾客就是上帝吗?研祥不是这样想的。你认为可以用股份换取技术吗?研祥不是这样想的。你认为管理结构一扁就灵吗?研祥也不是这样想的。
就在不久前,研祥的一位国内客户定购了大量的产品,然而在几个月以后,维护的申请递到了研祥管理高层的面前,不正常的是,此次维护的地点是在国外。这位研祥的客户事先并没有告诉研祥会将产品用于出口。“研祥根据合约完全可以拒绝这次服务”。研祥CEO孙伟说道。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研祥不仅没有拒绝,马上派人赶赴国外圆满完成了维修。虽然耗费了很高的成本,但是这样的举动换来的是那位客户“从此只买研祥产品”的信任。应该说,这位客户享受到了上帝般的服务。但是研祥并没有把他当作上帝。更多的时候研祥认为客户的代表往往是一个或几个人,而这些人的观感又各不相同,研祥决定只对那些愿意搭乘研祥列车的客户服务而放弃那些不按固定车站上车的乘客。在研祥内部,这种想法被总结为“研祥不是招手停,研祥是高速行驶的列车”。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研祥总部的工作人员并不像一些高科技企业的员工总是西装革履,他们上班穿着相对较为休闲,而在面对任何领导的时候,都是直呼其名,即使是见到了陈志列本人也是如此,如果你谨慎地叫他陈总,陈志列会毫不犹豫地给你开出一张罚单。
而罚单文化则是研祥经常引以为荣的,在研祥,这不是上级对下级的专利,只要违反了公司的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开出罚单,这也包括下级对上级、同级之间。这难免会陷入公司制度严苛的质疑,但是研祥却另辟蹊径。罚单的数额往往是很低的,从10元钱开始,且要即时交付,“我们想通过这种罚款方式实现一个惊叹号的作用。”研祥CEO孙伟说道。而如果是在开会的时候迟到,你就会面临着2元钱乘以与会人数再乘以迟到分钟数的罚款。研祥认为开会迟到“是迟到的人占用了每一个等他的人的时间”。“在研祥没有那样多的等级和尊卑观念,即使是陈志列开会迟到,不仅会受到罚款,而且剩下的座位就是他的,不管这个座位是在醒目位置还是在角落里。”一位研祥的高管说道。
讲起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你的脑海里肯定会浮现出:嘈杂的工厂,秩序地有点呆板的生产线工人。即使是在大型的跨国公司里,也会出现官僚主义和森严的层级。研祥颠覆性改造这种管理方式,是因为他觉得一个高科技的企业必须以人为本,营造宽松环境以释放员工的激情。在记者采访结束的时候,接待人员和孙伟开起了玩笑,一如相熟很久的朋友。
陈志列曾经在很多场合提出研祥要成为“中国的西门子”,当时的研祥并不如现在这样光彩耀眼。很多业内人士质疑这只是一句愿景类的话语,而研祥的竞争对手却可能要面对一场噩梦。因为陈志列所讲并不是“无源之水”。
陈志列经常用开车来教导他的员工。“你们的脚下没有刹车,你们可以向左拐,也可以向右拐,但是你们不能停下来。”这足以让学过开车的人感到好笑。但是伟大的创意都不是按计划执行出来的,他们都来源于尝试或者突发事件。在研祥的科研团队中,尝试但不休止成了流行的理念。正因为这样研祥的技术才迅速进步,“现在我们已经能和国际巨头保持同样的水平”。而在研祥的特种计算机展厅里,记者也见到了一台全球最新的特种计算机,据介绍它能提供团体或个人的电脑资料保护,在任何时候都难以被窃取。
重视技术的种子快速结果,2004年,研祥智能成功举办第二届嵌入式技术应用峰会,在业内提出了嵌入式智能平台的概念。而在2007年,研祥制定了中国《微型计算机》的国家标准。
在多数制造业企业为自己的科研投入超过营销收入的5%而感到骄傲的时候,研祥颠覆的是科研管理的整个体系。而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做法并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研发上。
是年,ERP软件风潮骤起,众企业趋之若鹜,但是高达30%的上线失败率,让很多人望而却步,选择国外著名品牌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研祥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家深圳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提供的fmc2000系统。这让同行们感到迷惑。而结果却让他们大跌眼镜。研祥的上线成本只有国外著名品牌的十分之一,上线后产值翻番,而库存降低20%.回顾这段经历时,陈志列说:“其实选择软件,不是最主要的,选择实施软件的‘人’才是最主要的。”研祥利用的是这家小公司中一位经验老道的开发工程师。
可能陈志列在很久以前就把人才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一个在研祥内部已成为故事的事实是这样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研祥在国内一份报纸上做了一个题为“高薪诚聘高手”的广告。因为打字员的失误,这句话刊登出来后变成了“高手诚聘高手”,而阴差阳错的是,此后来研祥面试的人络绎不绝,其中就包括现在的研祥总工程师。在深圳这个浮躁的商业环境里,跳槽是最为司空见惯的事情。而据深圳市政府的相关统计,研祥的人员流动率是行业最低的。孙伟是1999年加入的“老研祥人”了,其他负责销售、生产等诸多高管都是这个时间前后进入研祥的。在孙伟看来,研祥的人员流动之所以低,那是因为研祥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就讲究一个“对味儿”。连一位研祥的老前台也能一眼识别出来面试的人是不是能够被录用,准确率甚至高于初到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据孙伟介绍,为了能够招到人才,在深圳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研祥一直保持着年前召人,年后上班的老习惯。
有人说陈志列的管理方式是擦边球式的小聪明主义。陈志列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是实用主义的代表。正如他经常掉在嘴上的那句话“研祥就是赚钱的公司”,只不过你不知道研祥是怎样做到这样赚钱的而已。截止08年6月底,研祥智能(08285-HK)公布,股东应占溢利较07年度同期上升31%.
公众化梦想和海外市场前夜
今年7月份,温家宝总理视察研祥的时候,陈志列指着一台被拆解了的ATM自动取款机介绍到:“使用这台机器时,没有人知道它是怎样识别卡片信息的,也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计算出现钞数量的,而这些工作都是由机器顶端的黑盒子来完成的,他就是研祥的特种计算机。”但是当时在场的人很少知道,陈志列描述的是他的一个梦想和这个梦想所带来的阵痛。
研祥的产品现在拥有很广泛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各个行业,为此研祥还设立了一个“研究院”来专门研究行业。用孙伟的话说:“研祥的产品是一台机器的大脑,但是没有人知道它长得是什么样子。”研祥被冠以“隐形冠军”和“幕后英雄”的称号。但是在陈志列眼里,研祥绝对不应该是这样的,他努力主导研祥从幕后走向台前。“研祥坚持在特种计算机领域实施专业化发展,力求在规模和品质方面成为世界领先者。”而规模往往是和公众的知名度相关的。
研祥的做法是有参照模本的,看看国际大牌的跨国企业,如果是处于500强的位置,如果是处于产业链上游,他们无一例外地走着公众化的道路。GE说自己要“梦想启动未来”,SKF说要打造一家“知识型的公司”。而在国内,大多数的上游制造企业仍然在老老实实地做着自己的配套工作,研祥的公众化意图像是一个另类。
其实,研祥在很早以前就在试图让公众知道自己,因为他很不满业内人士对于他“行业内无人不晓,行业外无人知晓”的评价。2002年3月,研祥结缘体育界,同时在甲A劲旅北京国安、深圳平安足球队主场投放广告。2002年5月,“研祥杯首届中国南北围棋网络对抗赛”开赛。然而这些过往的举动将远远逊色于研祥此次的大动作。陈志列一直想在每一台使用研祥产品的主机外面打上“EVOC Inside”字样。我们似乎依稀看到了当年英特尔的背影。
一位研祥品牌负责人说:“我们已经在很多大众媒体和财经媒体上投放了广告,只不过因为奥运的缘故,很多工作都停顿下来了。以后你可能今天在一家很专业的媒体上见到研祥,而明天见到他却可能是在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据说此次研祥公众化之路使用的宣传语将统一为“研祥,研究的发祥地”。
每次见到陈志列,总是精神奕奕,说话底气十足,语速稍快、逻辑清晰并铿锵有力。他喜欢和你探讨一些远景性、前瞻性的话题。他能让你迅速相信他的预测,似乎他的周围存在这一个气场,不知不觉中,就会被他的激情感染。
而研祥的员工已对他的激情司空见惯。陈志列今年提出研祥的关键词是“规模”、“国际化”。陈志列希望研祥在5年或者7年的时候,国际市场超过国内市场50%以上,甚至更高。而现在研祥的数据却是国内市场占90%,海外市场占10%.在世界巨头的目光聚焦在中国的庞大市场上的时候,研祥却背道而驰。研祥的勇气和自信因何而来?
情要从陈志列一次国外参加展会的经历说起,这个故事也被他在经济年度人物的获奖感言上提及。是年,陈志列在德国去一家商店买榔头,店员问他,你是要国外的产品还是国内的产品,国内的产品质量好很多。陈志列一下子意识到,中国制造在外国人心中印象只不过是“低质廉价”。当中国被当作制造工厂的时候,陈志列在想:“要把自己的产品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证明给别人看,只有做出最好的、最新的产品,并且还能卖的最贵,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这个思路一直贯穿在研祥国际化的战略之中。他认为研祥的产品不能以价格战的方式推广到海外市场,陈志列说:“如果我们卖的价格比别人的便宜5%,我们是赢不了的,国外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及他们的测试和供应商认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难让他们更换品牌和厂家。”为此他为研祥的国际化制定了以下的战略:从技术、性能、价格比、款式上领先,绝对不打价格战。
据孙伟介绍,研祥全面开拓国际市场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比如说前期的调查,布点以及办事处的设立,而研祥似乎已经用实力证实了这样的自信。前不久,研祥刚刚接到一份来自国外的订单,内容是这个国家的多媒体教育系统。这份价值巨大的订单,是研祥海外“捕鲸”时的最大一条。
2007年,研祥北京、上海区域总部建立,陈志列将其称之为“第二次创业”。好像被烙印进灵魂一种气质,研祥的颠覆似乎还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