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执行主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KAB创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家华:
现在谈到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时候,社会上谈得非常热。上海交大一位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创业受到重视并趋于活跃来解释”,潜台词是有一点,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有相当一部分创业者进入了我们的社会领域。这些人可能是一种无意识或者是为了生存的需求来发展,但实际上推动了中国经济非常活跃和巨大的发展。我们讲一个数据,这么多年我从事职业教育和就业问题,统计数字表明,近十年来,我们国家的就业岗位从国营企业来讲,没有任何一个新增岗位,绝对数字没有增加,岗位是在减少。我们都知道国企改革的特征是产生大量下岗工人。现在又有那么多新增劳动力进入市场,有很多新的岗位是谁创造的呢?很多是民营、私营企业。而且我们也知道,未来中国真正能吸纳劳动力很大的一块是依靠很多中小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民营中小企业是一个很大的就业发展领域。
正因为这样一种民营企业的活跃,使得我们经济高速发展。我讲一个例子,春节期间我正好要搬家,我要买家具,到目前为止我没有买过一家国营企业的家具,全是民营和私营企业的家具。就是因为春节这么一个佳节到来,我的家具还没有送到家里,说民工都回家过年了,没有人送家具。这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现象,我们要关注。正因为很多民营私营的企业创业,激活了我们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理解了传统的创业还是一种凭感觉的,初级阶段的就是为了生存来进行的创业。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又好又快持续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要有越来越多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到各个产业领域,以各种方式进行创业。创业的人群越强大,中国经济就越有希望。因为创业不仅发现和培育了中国经济活动的劳动者主体,这个主体变了,过去劳动者的主体是不太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不太有创业的意识,基本上是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在创业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第二,可以不断的催生和发现新的需求市场。创业是否成功一般来讲,用国际劳工组织教材做KAB,英文叫做“了解一些商业,懂得一些商业”我们讲基本的观点,创业者是中心,跟创业者发生关系有几个问题:一要确认一种商机;二要管理一种资源;三要领导一个团队。上次我在做《奥运大讲堂》节目时,一个《管理家》杂志的总编坐我旁边,我们俩谈到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他说,他曾经做过创业,我马上问他一个问题,你觉得创业中最难的是什么?那个总编回答“就是如何建立一个团队”,我发现了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创业者要培养出来,就像王小兰提到的,创业者能否培养,创业者很重要的因素是先天的素质性格有关,但是创业者究竟能否培养出来,按照领导一个团队、组织资源和发现商机来讲是可以培养的。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可以开展的一个基本点。
我们对创业教育应该放在一个科学发展观下来思考,就是今天的题目很重要的一点,这就是我说的这个题目好。我们在理解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和本质是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什么为本?我个人通过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至少我接触的大学生人群中,生存已经不是第一需要,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第一需要是生存需要,这个理论没有打破,从人类的自然形态来讲这一点是对的。当社会进入到今天的时候,在我们一定知识层面人当中,某种意义上讲,生存已经不是第一需要了,我们讲北京的小孩,为什么很多北京学生毕业以后不去工作,叫做“啃老族”,因为生存已经不是他们的危机。这就要研究发展的问题,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已经由过去生存为第一需要转变为发展作为第一需要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考虑一个人的发展,发展当中谁是最重要的,是他的生涯发展。人的生涯发展就是一个人能否在工作、职业、事业上有所建树。
比如刚才介绍李家华,肯定不介绍身高1.75米的李家华,或者是什么好爸爸李家华,而是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介绍时注意职业身份,人的身份是以职业身份确认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需要引导人的科学发展,人的发展注重生涯发展,生涯发展当中很重要的一块是职业和事业,即他的工作。我们认为,创业就恰恰是一个人生涯发展中一种最高形态之一,当一个人成为创造者的时候,一个大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就业者,他已经是一个劳动岗位的创造者或者叫自我雇佣者,但更可贵的是,他还能创造岗位给其他人。
我举一个例子,《全国政协报》的一位记者采访我,谈的是别的话题。他了解到我是搞职业指导的,他说想谈一谈自己的苦恼。他说做了很长时间的记者,感到非常的枯燥,觉得没有成就感,他让我帮他分析一下究竟干什么。他出现了职业枯竭的问题,职业的热情烧尽了,人就走入低潮。我说你唯一突破的为了是两条,一条是在你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一个新的兴奋点。二条是另外做一个职业。通过帮他分析,鼓励他创业,他现在办了一个培训班。让他创业,搞语言培训,培训外国人的汉语,因为他在政协系统工作,认识很多搞文化的书法家、音乐家等等,现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都对外汉语教学,我们教的是语言没有教文化,所以建议他我们要借助这个优势,语言+文化的教育,去年盈利70万。他现在创造了一个很大的成绩,不仅解决了自己的职业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15个就业岗位,聘用了15个大学生。
我们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中国创业教育要回到一个点上,就是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就业者、创业者实现人生的发展,使我们的国家最终由一个人力资源的大国变为人力资源的强国,从这个点上谈它的重要意义。为了实现这个意义要解决几个问题,我想用生涯发展突破这个瓶颈。我的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要确定创业教育非功利性的战略目标。现在谈职业教育的时候,谈能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能不能开办一个餐馆,急功近利会引入误区,中国教育很多误区、困惑和失败就在于我们太功利了,教育的特征是未来性,不是盖房子、盖楼一盖马上可以入住,教育要在很长的过程当中慢慢的体现价值。教育的基础性和未来性,决定了我们既然搞创业教育,就应该立足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终生发展、科学发展。
第二,要进行分层次的创业教育的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就是,如果基于创业教育是非功利性和基础性的,我们应该有一个不同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创业教育分为三个层面: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创业职业。三个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型,我们突出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创业职业教育的差异性。明确不同类型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科学的进行创业教育。我和我的同事进行研究,提出三个层次的战略。第一,我们需要在创业教育中进行全国或者全民普及化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类似现在的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我举行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我在美国留学,我当时骑自行车,要买头盔骑车才安全,到商场买这个头盔要50美元,我没有钱买那么贵的头盔,他们告诉我到旧货市场买比较便宜,在美国有三种比较多的旧货市场,一种是跳蚤市场,还有要搬家的人在搬家的时候卖的旧东西,还有一种是在院子里或者车房里卖的。我去到了一家人周末打扫卫生把剩的东西卖,我看到了头盔问女主人多少钱,她说这个头盔不是我的,问我的小孩。她的小孩六七岁的样子,我问那个小孩,这个头盔多少钱,他说20美金。我说太贵了,五块钱怎么样?他说“OK”,我就买了。她母亲说“今天是你的幸运日”。
这件事情如果放在中国,各位领导和专家,你们认为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不会,绝对不可能。我去问我母亲,她会直接说多少钱。如果没有见到母亲,问小孩,我说5块钱,可能母亲会说你站住,五块钱买,你在骗小孩。什么叫创业教育,这个小孩尽管少赚了15美金,我认为这15美金是创业教育的学费,这15美金导致这个小孩今后有很强的商业意识,懂得跟一个成年人讨价还价,懂得怎么处置他自己的财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创业教育有缺陷。我们的基础教育从各个层面上让全民重视商业的意识,因为这是一个经济社会,是以商业为特征的。我觉得从小学、中学都应该普及这个教育。
第二个教育,创业通识的知识性教育,相当于大众化教育的中等和高等教育。这个教育的核心是进行企业家思维模式和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大家知道,企业家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风险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这三个基本的东西作为企业家必须的素质,这三种精神放在任何一个职业岗位上,任何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在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群中开展企业家精神的教育,能够使他们有创新的意识、有风险的意识、有敬业的精神,有很好的职业态度和很强的团队协调能力。
第三个教育,创业职业教育。它的特征强调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群,注意发现具有创业潜能的人,未来可以培养的人进行类似MBA的教育。MBA的教育是培养出一批能够成为未来事实上的创业者的企业家。这种教育可能是一种精英教育,不可能全国人民都去创业,一定是分层次的。真正的企业家和创业者还是少数,还是精英。这样做的话,整个教育就会变成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实现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中国真正的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