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元:中国台湾创投界教父

  2009-02-04 15:38:39      来源: 世界经理人

智慧谨慎,非诸葛莫属也。诸葛亮用兵以谨慎为原则,不冒风险,从北伐六出祁山不走秦岭子午谷就可以看出。“投资选择项目要慎重,保守。”他坚信,看三步走一步,在走之前,多想想,才能避免日后许多麻烦的产生。王说:“尤其是对项目预估,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过去多年的经验告诉我,预估只能是一个参考,绝对不能相信。所以要了解整个公司团队的经验、品德、合作精神,不要太依赖他们的财务资料。”

刘备有三顾茅庐,王伯元也有三顾之说。刘备用什么感动诸葛亮?成都诸葛武侯祠有一副对子,“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也是王最喜欢的对联。

1992年王投资创立中磊电子,生产无线通讯网络产品,1999年公司在台湾上市后,遇到七年以来的最大危机,连续两年业绩达不到预期,原任总经理萌生去意,员工士气低迷,如何找到合适的人才带领企业走出困境,是个很大的考验。

为了重整公司,王积极寻找总经理人选,当时,在美商爱默生电器(EmersonElectric)担任中国区苏州总经理的王炜是他属意人选。王炜毕业于台大机械系,和王是建国中学、台大,以及卡内基美隆大学的校友,也是王的女儿在哈佛商学院时的同学。“于是我飞到苏州去找他,我三顾茅庐总共花了一年的时间,一开始我们只是游山玩水,他跟我兴趣相投,也喜欢寻古。”王“三顾茅庐”,用真诚感动他。

王炜就职后,不但成功带领中磊电子度过危机,而且实现了新的飞跃,从1999年至2006年,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其中2001年至2003年,连续三年业绩每年出现两倍增长,将工厂及研发中心扩展到苏州工业园区,并在2007年被台湾《商业周刊》评为两岸三地1000大上市企业中第937名,电信网络业30强企业,以及成长获利100强的第96名。

寻求人才,也要注重培养人才。“为何‘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是诸葛亮最大的失误,他去蜀中没有培养人才,等以前的人才老死和病死之后,就后继无人了。”从事创投十余年的王伯元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还是在经营团队。

就是这样爱才的人也遭遇了人才流失的尴尬,前年,怡和创投同仁离职,我们不知当时的王有什么感觉,不过时过两年后,王豁达地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及理念,如果理念不一致或有更好的机会,那也不必太勉强。我本人比较开放,用《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在不能一起共事,也许将来还会有一起做事的机会。”

组合拳

王从来都是打组合拳的高手。无论是与软银合作,还是最早与中新创投合作,王总是眼捷手快。2007年以来,本土VC大抢风头,国外VC与本土VC结合,成为许多VC新的战略。然而这是怡和创投在本世纪一开始就做的探索和尝试。

话从中新创投的成立说起。当时苏州有两个园区,一个是苏州新区,一个是新加坡工业园区,两个园区之间极度竞争。“国家要发展高科技产业,要有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一是产业结构(包括人才、经营团队、营运计划、技术等);第二是要有一个很好的科技产业环境,如科技园区或工业园区;第三是资金。由于一些新创企业很难向金融机构融得资金,此时创投就适度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第四是活跃的资本市场。要发展高科技,除了园区以外,一定要有一个创业投资基金,就如同红花要有绿叶来配,这是硅谷的模式,也是台湾的模式,硅谷、台湾新竹科学园区都离不开创投基金。”

因为是苏州人,王经常回苏州省亲寻古旅游,从而结识了当地的一些领导,彼此交换意见和心得。这样的看法也深获时任苏州市委书记陈德铭、苏州市长杨卫泽,以及园区主任王金华的认同及支持,因此设立了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中新创投的前身),董事长为林向红。怡和创投随之和中新创投成立了策略联盟,并成立并行基金,协助中新创投寻找投资案及培育人才。中新创投从最初的2.5亿元注册资本,发展到现在的30亿元注册资本、管理着100亿元的资金,只用了6年时间,目前已是本土VC中的大腕。王也由此在大陆结交到了很好的朋友,为他在大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如果说投资大师只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么这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他们思考的效果。“当时我觉得中国大陆会是一个非常有投资机会的区域,果然我的判断对了。”因为当时的中国正是“百废待兴”,所以中国大陆未来一定会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于是怡和创投于1998年率先投资中国大陆。现在中国果然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全世界的创投及私募基金都到大陆来设立据点,中国也成了创投最热门的地点。

“历史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历史是一直在重复的。”王喜欢用这种历史的眼光看今天的中国大陆创投业。

就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台湾股市的股指跌至4000多点时,王提出,台湾本地创投(只投资在台湾地区的创投)唯有转型成为区域性创投,并前往本益比低的地方去投资,才是台湾创投的唯一出路,或是协助导引本益比高的公司购买本益比低的公司,透过换股方式来合并;甚至让台湾公司到本益比高的地区上市。

当时的台湾创投基本上采取的是公司制的组织形态,王建议台湾创投在公司组织上应该有所改变,以顺应欧美的模式。“倘若我们要将本地性创投转变为区域性创投,第一步就要将公司组织调整为合伙制结构,如此管理风险就不会过度集中。”台湾的创投业目前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不做插花式投资,是王的一个投资原则,化被动投资为主动投资,即每个项目的投资比例占高一点。“如果评估是好的,那就扮演主导投资者角色,充分发挥附加价值的功能,协助被投资企业成功发展。”王说。

“勿分散、宜专注。”这是王投资的又一个原则。“不论是台湾地区还是中国大陆的创投,规模都没有美国的创投大,所以看项目时不可以太过分散。就像开餐厅,如果一个餐馆既做沪菜,又做川菜,还做北京菜,那么一定不好吃。”投资亦然。

成就商学院案例

1996年全球芯片十分紧缺,晶圆代工厂很少,产能有限。许多芯片设计公司必须先交付押金,晶圆代工厂才能够为其生产。于是在1996年春天,王伯元和联华电子的董事长曹兴诚、副董事长宣明智等人一起去美国考察,并找到一些芯片设计公司,说服他们合作建立新的晶圆代工厂,这样一来,不需要芯片设计公司付押金,而是直接把押金变成股本,最终把顾客变成股东。那些芯片设计厂商听后都非常赞同。当时联华电子一口气成立了三家晶圆代工公司,怡和创投也是重要的投资者之一。后来这三家公司最终与联华电子合并然后上市。王当时投资6000万美元,回报大概是8倍。联华电子这个把顾客变成股东的案例,后来王也曾多次在美国商学院的Seminar中提出,成为一个很有趣的投资范例。

王兴趣非常广泛,尤其是旅游。他的旅游除了增广见闻,更多的是拓展他的思考与判断。在他到大陆投资之前,他曾多次到大陆游山玩水。表面看似和投资业务无关,但实际上透过到处游览,他是在对中国市场作深入的调研。“因为投资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对公司、产业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大环境的了解,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地理、文化、艺术、人文、宗教、风土、民情,均有所知悉,才能成为一个投资的通才。投资不可能只做专才,如果以专才来做投资,可能一两个项目可以成功,但是长远来看就会有问题,我特别强调一定要深入、一定要本土化。”王说,“比如来北京,我的路都很熟,并不输给那些开计程车的司机,上海、苏州我也都十分熟悉,甚至比当地人还熟。”

一个在VC的小天地,体味了人生大文章的人,善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创投“江山待有才人出”的历史新阶段,他又会翻开怎样的创投人生新篇章?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9 创业社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