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UT不到半年后,吴鹰又踏上了资本的征途——加盟和利创业投资集团。吴鹰似乎正准备乘“风”再飞。
2007年5月,离开UT的吴鹰从繁重的工作中脱身出来,似乎终于有时间可以陪家人吃吃饭,看看书,或出去打打高尔夫。然而看似悠闲的吴鹰其脑海里却始终在思索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他本人的职业生涯的再一次规划。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困扰吴鹰太久,在离开UT不到半年后,他又踏上了资本的征途——加盟和利创业投资集团。吴鹰似乎正准备乘“风”再飞。
选择风投:基于资源积累和管理经验
《华夏时报》:您决定投身“风投”事业是在什么时候?
吴鹰:决定其实应该是比较快,大概离开UT不到一个月以后,就想往这个方向走了。但是具体怎么走有不同的选择,是找一个地方继续融资,还是加盟,或者是跟大的基金做中国的创投。这些模式都想做,最后还是选择了创投来做这个事情。
《华夏时报》:您有很多选择,可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风投”?
吴鹰:过去十几年做企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企业做大。在这过程当中,有两方面对我今天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第一是资源的积累,第二是管理经验。资源方面涉及广泛,涵括了资本市场、政府、企业、行业、电信方方面面。比如说在与金融资本市场打交道中,与上市公司、运营商、客户建立了关系;在小灵通业务发展中,与政府打了很多交道,有了很深的积累。在企业管理经验方面,我从白手起家做到几百亿人民币的营业额,做到上市公司,然后带一批人出来,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经验,同时由于企业的关系,认识一大批中国优秀的企业家,在各个行业,是跨行业之间的。这些人脉,当然还有我们的电信行业,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资源。
再就是你的金融资本运作的能力,对于人的选择和企业的管理能力,综合起来我觉得做基金目前是最好的。能够把我以前的这些经验和资源整合在一起,同时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跟这些企业家去分享。如果能够帮助我们的企业把这个企业做大做好,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而且,基金本身也有回报,对我们的投资人也是很有收获的,对于我自己也是很有收获的,但相比金钱上的回报,成就感是最重要的。
《华夏时报》:目前这个创投是属于和利创投本土的创投还是属于海外的,还是与本土结合的方式?
吴鹰:这个基金是本土与海外结合的基金。从现在来讲,我们基金国外的钱和国内的钱都已经有了,差不多是各占一半。我们下一期也基本上是采取这种土洋结合的方式来做的。我们会根据企业的需要,因为有的企业本身的结构就是做成海外的结构,它就需要美金来投,有的企业希望人民币投。
风投原则:投资中国市场
《华夏时报》:刚才您讲到会投一些技术上面的东西,但是这个技术什么时候成功?您的经验怎么对投资人提供一些帮助,您会选择什么样的技术?
吴鹰: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先进的技术并不一定成功,但是成功的技术一定是市场接受的、认可的。所以,我们会关注一些将来有发展潜力的,更多地在中国的适用性。所以在技术上我们是这么一个原则,我们投资的市场是中国。从目前来讲,我们不会去关注于海外的市场。将来的中国公司市场能够迈到海外去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一定先做中国的市场。
《华夏时报》:是不是因为海外上市困难?
吴鹰:不是的,是因为海外上市的成本太高,我觉得在美国上市的企业真的要三思而后行,从资本来讲美国市场还是很好的,因为资金量很大。但是上市以后的后继支持是很大的问题,第一那些股东对于中国不了解,再一个像SEC(美国证监会)等等对中国人不信任。所以,这方面要考虑一下、比较一下,不是说一定别在美国上市,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资金规模够大也可以。像中国移动这样的公司,香港的规模不足以支撑它,所以它一定要在纽约的股票市场上市,这样有美国的市场支撑它的量。
《华夏时报》:您认为中国会不会有像UT这样比较特殊的市场?比如说适应中国的环境产生一个特殊的市场?
吴鹰:一定会有,阿里巴巴一定不是最后一个,UT也不是最后一个,有很好的机会一定会催生这样的企业。现在的基金更多,像马云当年的选择没有错,他是创造了一个资本市场。我现在还是很看好他后面几个企业,比如说淘宝网,我没有拿他的钱,不是帮他做宣传,一定还会有这样的。而且,我见过很多企业家,他们真的很优秀、很聪明。
《华夏时报》:这可能是基于一个部门的博弈,像百度是因为一个技术或者是应用,像阿里巴巴是很好地做一个信息孵化的平台,这些可能都是促使中国往前走的。
吴鹰:其实他们都是一样的,一开始都是有眼光。你说做电子刊物是不是眼光?然后坚持,它工资都要发不出来了。百度也是一样的,它为什么愿意用50万换50%的股份?因为它没有钱了。但是它赶上了一个好事情,那就是中国市场本身的大势。UT是一个本身成功的企业,为什么我说还会产生像UT这样比较特殊的市场?你可以说竞争更激烈了,但是有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个经济规模是不得了的,跟当初绝对不能比的。现在老百姓手里有钱,经济需要发展,内需的拉动真正起来,中国很多的东西还是很有市场的。
投资者永远是企业的配角
《华夏时报》:现在有很多实业企业家都在做创投,您怎么看这件事?
吴鹰:这是一个趋势,包括国外做总统的也做基金。这个东西很正常,基金本身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很多的企业家也有很多的资源。像多尔这个人,他有很多的资源,去年我们在美国做论坛的时候请他演讲,他根本不把SEC当回事,他不是不当回事,对于股东来讲,他走了对于股东的损害更大。我是副总统,你SEC我本身就把你不放在眼里。但是对于他来讲,更重要的是原则。
《华夏时报》:做基金是不是也有原则?像企业家也像一个百年老店,讲基金最重要是赚钱。
吴鹰:是的,我以前是坐庄的,我现在成为炒家了,我把你炒大,但是大家的利益是共同的。我不会永远坐在你那边,我只是投了一点钱进来,把你做大了,把你的问题解决了,对于你是好事,对于国家也是好事,对于基金也是好事,对于我个人也是好事,大家都是好事不是挺好的?
《华夏时报》:作为一个投资者,跟企业家是不是会有矛盾?你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吴鹰:其实这个时候需要多一些沟通,因为我比较理解创业者,包括他一些错误的想法。因为我也会犯同样的错误,那么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一些经验加上教训,来跟他分享。同时,我会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理解投资者,因为我的伙伴有很多投资的经验,那么他们是怎么考虑去做的。因为除了我们之外,我们背后还有很多的合作伙伴,因为基金只有很少一部分才是我们的钱,很大的一部分是LP的,即有限合伙人的钱,所以他们帮助投资者做大会有一些他们的考虑。但是,从原则上来讲,这个投资者一定不能干预企业的正常运营。唱主角的一定是企业的创始者和企业的管理团队来做,而我们永远是一个配角去帮助他做好。无论是做庄家还是炒家,我们的利益是共同的。
人物简介:
吴鹰,出生北京。北京工业大学无线电系本科毕业,后获得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吴鹰在北京注册斯达康网络系统公司;1995年,Unitech公司与斯达康公司合并,成立UT斯达康国际通信有限公司,吴鹰担任总裁兼CEO;1998年小灵通开始进入市场,到2003年年底就暴增至2350万。吴鹰在2003这一年,创造了19.65亿美元的神话,增长率高达100%。吴鹰因此被称之为“小灵通之父”。2007年6月,吴鹰不再担任执行副总裁和中国公司总裁,仅保留董事职务。2007年7月31日,UT斯达康宣布,创始人吴鹰由于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一职。2007年11月,以资深合伙人的身份加盟和利创业投资集团,转战基金投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