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章强:机遇靠创造

  2009-02-04 14:21:52      

[机会靠创造]

机遇不会在某个角落里静静地等你,只要你有志向、敢行动,机会就会牢牢地被你攥在手中,所有的“不可能”也都能化为“可能”。

上海,浦东软件园。傅章强的必特软件有限公司在众多公司中显得有些卓尔不群。

有人说,傅章强创造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传奇故事――一个来自福建山区的穷孩子在数年间成为拥资千万的“知本家”。有人说,他创造了两项浦东第一――第一位在校创业,并取得成功的大学生;第一位入驻浦东软件园的资本家。他创办的上海必特软件有限公司如今已是浦东软件园的五家骨干企业之一,被信息产业部认定为国内第一批“软件企业”,并荣获国家高科技企业称号。也有人说,傅章强能够成功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那么勤奋,那么富有亲和力,更重要的是,他非常善于捕捉和把握机遇。

没有机会,创造机会

傅章强出生于闽北山村,1993年考入上海海运学院计算机系。那时候,在许多人眼里,傅章强老实本分,与其他学生没有什么区别。他生命中的转折点是从大三时拜访程景云教授开始的。

海运学院当时影响力最大、拥有项目最多的就是程景云教授。程教授的项目层次高、难度大,他的项目组研究生都很难进去,更别说本科生了。

平日里,傅章强与这样的名教授见面的机会都没有。但是,他太想做程教授的学生了!在一位老师那里问到了程教授的电话号码后,他恭恭敬敬地打电话与程教授预约了见面时间,然后拉了一位同学去了程教授家。他简单地向教授介绍了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并表达了自己想加盟其项目组的强烈愿望。教授不时提出一些问题。最后对他说:“你过来试试吧。”而和他同去的那个同学,在提问的过程中就被吓住了,打了退堂鼓,所以,后来去程教授项目组的只有他一个人。

傅章强参加了程教授主持的“95攻关项目组”,视野立刻开阔了。他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勤奋努力,干出成绩。有一次,项目组去上海港口机械制造厂做调研,他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向工人们学习。两个月后,他掌握了工厂所有的操作流程和技巧,在和厂领导交谈时,他们简直不敢相信,那些本应由老职工讲的话怎会出自他口。渐渐地,老师们也觉得他很有主见,实践能力强。

程教授对傅章强的进步深感惊讶,于是,在分派下一个项目时,他对傅章强说:“这个项目你负责吧。”于是,傅章强开始领导几个研究生搞开发。在这之后,傅章强在学校的地位也有了明显变化――使用最好的设备,拿最高的津贴。

发现机会,排难而上

1997年,傅章强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读本校的研究生,导师正是程景云。

研究生一年级时,傅章强开始负责上海市的一个攻关项目――“白玉兰工程”。他不断接触客户、做调研、参加研讨会,抓住每一次机会与同行和专家们交流。“白玉兰工程”的工作地点是上海科委,在近两年的工作过程中,傅章强发现,科委的不少项目在辛辛苦苦做出来,通过鉴定之后就束之高阁。他忽然觉得,搞科研固然有意思,但是,如果不能将项目转化为生产力,岂不是太可惜?

傅章强的项目是档案管理应用软件的开发,这个领域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另外,当时软件业在中国虽然发展了几年,但许多细分市场的专业软件尚无人涉足。多好的机会啊!他想,要是办个公司,就做档案管理等细分市场,肯定有前景。

1998年,傅章强决定创业。他开始写商业计划书。他的目的是融资。

傅章强把公司定位为专业的档案管理软件开发者。起先,他接触了五六家风险投资,都以失败告终。一个偶然的机会,傅章强得知一位老板有投资意向,立刻找到他,满怀激情地向他讲述自己的创业计划。在见过第5次面后,那位老板爽快地拿出了100万元,与傅章强签订了协议。

有人说,傅章强是学生创业者中的幸运儿。因为有创业想法的人,仅凭一份计划书拿到风险投资的少之又少。傅章强却说:成功融资得益于两点。第一,商业计划书让投资者真正产生了兴趣――尽管当时他根本不知道一份正正规规的商业计划书该如何去写。“我就让人家先了解我的能力,知道我从1995年开始就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另外,我做了详细的市场调研,对项目的前景、所需的经费、今后的收益都心中有数。计划书有理有据、言之有物,是吸引投资者的根本原因。”第二,用真诚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做企业不能只想着自己赚钱。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华人在美国做生意,他的经营原则是――如果有1美金,他要让别人赚5毛1,自己得4毛9,结果大家都乐意和他合作。所以我觉得找合作伙伴时,一定要想办法让他多赚一点;反过来,对方也会尽量让我多赚一点。”

寻找创业伙伴是另一件令他头痛的事情。他劝几位要好的同学一起创业,朋友们要么怕冒险,要么劝他先拿到硕士文凭以后再说。更要命的是,程教授知道他的打算后急了――他一直认为,这位得意弟子是搞科研的好材料。他对傅章强说:“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不让你毕业!”为了阻止他,程教授甚至到学校的相关部门去游说,让他们以不发毕业证相要胁,阻止傅章强。可是,几个月后,当程教授感到傅章强确实有能力将公司做好的时候,又反过来支持他了。

抓住机会,稳扎稳打

1998年底,必特软件公司在一个住宅小区内开业了。那是一个两室一厅的单元房,公司里除了一位财务兼文秘是专职员工外,其余两名都是在校大学生。所有的员工,包括他这个总经理,都是白天上课、跑市场,晚上开夜车搞开发。

做公司的第一步是找客户。傅章强的学生身份让他吃了不少亏。有很多次,本来谈得好好的,但客户一听说他还是学生时,马上就不谈了。他们说,一个项目要几十万,给个学生怎么能放心?

他的公司那么简陋,又没有品牌,也没什么成功案例,有的只是诚意和激情。所以,要谈成一单生意要比别人多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公司成立的头4个月,他们一单业务也没接到。他终于体会到,市场是残酷的,它绝不会同情弱者,它只看企业和团队的实力。所以,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不断地强身健体。

第一笔业务来自新华律师事务所,价值40万元。当时,这个项目还有其他有实力的竞争者。拿到项目前的整整一个月时间,傅章强天天往律师事务所跑,帮他们干活,帮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有一天,律师事务所一台保存重要资料的电脑坏了。傅章强就对他们说:“我帮你们修吧!”从晚上10点一直到凌晨2点多,才查出是电脑的某个零件坏了,需要更换。配件市场早就关门了,他只好打电话让在电脑市场工作的朋友连夜送过来。硬件问题解决后,软件调试又出了问题。那儿的老板不耐烦了,跺着脚说:“怎么还不行?你到底有没有本事?”傅章强心里也没底,但在外表上努力保持镇定,给老板以遇事不乱、很有办法的感觉。天快亮的时候,问题终于解决了,傅章强也得到了那个项目。傅章强说:“做公司与做人一样,人有人品,公司也有自己的品格。走出去,让客户了解你的品格很重要。只要公司的品格好,客户自然信任你,也愿意跟你做生意。”

1999年,浦东软件园开始招商。这个由上海市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创建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对入园企业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傅章强主动与园区的管委会联系,跟软件园签订了入驻协议。2000年3月,比特软件成为第一家入驻软件园的企业。

傅章强的公司在相关行业慢慢地做出了点名气,业务量稳步攀升。但傅章强知道,这样单枪匹马地干绝不是长久之计,他需要组建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管理和研发团队。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师们:“邀请教授们参与研发,一方面能大大增强公司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他们的科研成果也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几年来,傅章强一直是在做项目。他知道,做项目也很重要,但只做项目风险比较大。很多软件公司技术很好,几个人凑在一起就能做出很漂亮的东西。但是只要一段时间接不到新项目,公司就会倒下去。傅章强了解软件生产的规律,也看过出版社光盘生产的流水线――压盘车间里,压盘机上一张张光盘像流水一样出来,然后加上一个漂亮的包装,就可以卖很高的价钱。这些流水线上的光盘是不值钱的,真正的值钱的是那张母盘,也就是软件公司花巨大成本开发出来的源代码。做项目就是那种光卖母盘的,花了巨大代价做出来的东西,却只能卖一次,那完全是软件作坊的买卖。相比较而言,卖拷贝要划算多了。

傅章强决心做出自己的核心产品。但要把做项目转变成做产品,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必须有明确的定位,必须了解特定客户的行业特点,进而形成标准化的东西。他决定以律师业作为突破口,开发出专业的管理软件。经过几个月的攻关和测试,“必智律师事务所综合管理系统”面世,短短几个月,就接到了几十个订单。头一炮打响后,傅章强又推出了“必智会计事务所管理系统”软件。到2002年,必特公司已经有10多种面向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和司法部门的系列软件。

[上海大学生创业成功第一人]

傅章强走来了,从上海海运学院走进了浦东软件园,从一文不名的学生成为拥有五家公司的老总。

他一手创办的必特软件有限公司不仅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还将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扩展到了北京、福建、武汉、广州等国内一些省市,蓄势向国际市场进军。

江总书记在视察浦东软件园时,曾称赞这位上海大学生创业成功第一人:敢说、敢学、敢做。

自己开公司

傅章强创业的起点并不高。他出生于闽北山村,父亲务农,只念过几年书,母亲基本不识字,虽然没有任何背景和依靠,但他勤奋努力,善于捕捉、把握机遇。

1995年9月,刚升入大学三年级的傅章强仅凭着对计算机知识的强烈渴求和满腔热忱找到系里的计算机专家程景云教授,要求加入程教授的课题组。当时,程教授并没有怎么看中这个课题组中的唯一本科生,但渐渐地,教授发现,这个学生往往是一清早便钻进机房,中午啃两个面包,直至次日凌晨一两点钟,满天星斗时才钻出来,这样的勤奋在大学生中是少见的。在勤奋的学习中,傅章强的才华和灵气开始逐渐显露出来。“搞项目要去工厂,他从来没去过,却很快就能熟悉工厂的各种运作并且运用自如;他以前从没搞过科研,一上手就能从技术到项目管理得头头是道。”程教授为傅章强的聪明和能干感到自豪。

1996年,傅章强顺利地直接升入本校的研究生,开始跟随他的导师程教授作课题研究。在导师的推荐下,傅章强担任了上海市科委“九五”攻关项目“白玉兰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总负责人之一。市科委的项目完成以后,同行评价都非常高,认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但接下来的命运却是“高束焉,庋藏焉”。傅章强高兴不起来,感到一种幻灭:花了国家大量经费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成果,通过鉴定之后就被束之高阁,鉴定会开成了“追悼会”。

如何避免这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呢?他决定:自己开公司!他相信:科研成果只需适当包装、完善,完全可以大范围推广,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

从第一笔业务起家

在一段时间里,全国兴起一阵大学生创业的潮流,但在商海跌宕起伏中,真正胜出的能有几何?傅章强搏击风浪,知难而进。

当时,作为申城第一个在校大学生办的企业,“必特软件”似乎还有着违反校规的嫌疑。一开始,傅章强只能瞒着学校悄悄干。


1998年初,傅章强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投资2万余元,置办了三台电脑,为创业开始磨刀霍霍了。他拟定了一份吸引风险投资的计划书,四处游说,与多个投资商和企业家联系,虽然有些公司认可了他的计划书,但却不愿出太多的资金来投资。功夫不负有心人,民营企业申德宝公司的老总被傅章强感动了,出资100万元人民币支持傅章强创业。到了年底,必特软件有限公司靠着这第一笔初始风险资金在浦东正式注册了。傅章强向记者解释说,“必特”,在英文中即是“bit”,代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而二进制是计算机的基础,公司以此为命名,正表明办企业要从基础做起的理念。这其中,也正蕴藏着傅章强要将企业做大、做强的“野心”。


创业之初,困难似乎也在意料之中。公司开业几个月,傅章强没有谈成一笔业务。主要原因是客户不信任由学生开办的公司,往往有的客户谈得已经很投机了,跑过来一看他的“两室一厅”,业务便就此“夭折”。傅章强一直记得第一笔业务的成交。那是一个朋友介绍他承接上海新华律师事务所的一个项目,有40多万产值,同时另有一家单位也在争取这个项目。那段时间,傅章强一没课就往事务所跑,瞅准机会义务帮他们解决电脑方面的小问题,提供业务上的咨询,甚至免费地编些小程序。“走出门,让客户了解自己,这很重要。我认认真真地做,并且把事情做好了。这样他们才会来买你的东西。”凭着这一点“小花招”,渐渐地,事务所对他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态度有了信任感,傅章强赢得了自己创业生涯的第一笔业务。


客户间的口碑有时比自己上门推销要有效得多。第一笔业务让傅章强兴奋的同时,也充满着压力。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能松懈,要做得更好。他的客户也如滚雪球般,有了良性上升的趋势。1999年下半年,在校学生创业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提倡,经媒体宣传报道后,一时间风起云涌,大批学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傅章强的公司不但名正言顺地“公开化”,而且还把自己的导师和学校的一些教授吸引来协助自己的业务。从而出现了白天傅章强听导师授课、晚上导师为学生打工的有趣现象。1999年底,还在读研的傅章强招聘了第一批专职的员工,为了让公司进一步正规化,他干脆在陆家嘴的证券大厦租了200多平方米做办公场所,公司也从原来三四个人的“小作坊”向规模化、正规化过渡。

入驻浦东软件园

入驻浦东软件园,应该说是傅章强人生道路的重要抉择,也是必特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证券大厦每月近5万元的租金,对于创业之初的傅章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与浦东软件园结下了不解之缘。1999年,在上海浦东软件园建立之时,中国软件业正处于低潮时期,原先预想中的大客户包括国外的一些大公司当时并不看好张江,傅章强却认为这是必特发展的契机。当年6月,趁软件园首期工程结束、首批招商之际,必特就成了第一家谈判单位和第一家入驻浦东软件园的公司。入驻浦东软件园,对必特来讲,最现实最快兑现的好处就是700多平米办公楼三年免费的优惠。除此之外,政府对软件园的企业给予的一系列极其优惠政策扶植对必特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光是这“第一”所带来的广告效应和社会效应就是公司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是其后的几个月,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李岚清、吴邦国、邹家华等国家领导人,以及市领导陈良宇、周禹鹏等先后到公司视察,对必特发展的激励是不言而喻的。

回忆起江总书记会见时的情形,傅章强显得异常激动。那是2000年5月的一天,离傅章强研究生毕业还差两个月,上海海运学院的领导获得消息后特意给他准备了一只大校徽,并关照他在接待总书记时一定要挂在胸前。当江总书记走进必特公司时,看到墙上公司名称“Bitsoft”后,马上将Bit的中译名念了出来,并很感兴趣地将傅章强胸前挂着的校徽上的字读了出来。当了解了傅章强的情况后,总书记表示感慨,并给予傅章强极高的评价:“敢说、敢学、敢做”。

创业成功的秘密

短短七八年时间,从闽北山村的穷孩子成长为拥有上千万身价的知本家,28岁的傅章强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姿态演绎了一个完全中国版的知识经济的神话。傅章强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他的回答就是产品的优质和创新、优秀人才的集聚、客户群体的稳定扩展。

必特公司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顽强地生长着,靠的绝不单单是他的“大学生创业”的名头所带来的诸多优惠,他走的是一条“自力更生”之路。“自力更生”,最首要的就是要有高质量、新科技的产品。经过几年的发展,必特软件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客户和战略伙伴的广泛赞誉,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承接到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等委派的具有重大影响的软件系统开发项目。公司除了为各个子公司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以外,目前主要从事电子政务领域的发展与推广,已具有行政审批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档案数字化、网上招投标系统等多个成熟产品。去年10月,福建省漳州市委书记主动找到傅章强,将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这一项目委托给必特公司完成。仅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必特就完成了该项目的研发工作并投入使用,如今该产品已经在国内多个省市和地区投入使用。必特公司的主打产品要数傅章强亲手研究开发的律师事务所信息管理系统了,它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都是一流的,这让他在这个“阳光行业”里更是如鱼得水,获得了更多的客户的信任和支持。

人才是必特发展的源动力。傅章强用人原则是“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目前,必特公司员工数目已经扩展到了100多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了90%。同时,靠着傅章强突出的人际亲和力网罗到了一大批元老级的IT专家聚集在必特的旗下。如被称之为中国计算机学术界泰斗的徐家福教授被特聘为必特公司名誉董事长,复旦大学首席教授施伯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院荣誉博士李文祥等专家组成了公司的技术顾问团。还有公司两员“大将”,第一位是傅章强的大学导师程景云教授,从傅章强参加他的课题组开始,程教授对这位聪慧、勤奋的学生就非常偏爱,专业知识上自然是倾囊相授,必特公司成立之后,程教授又来到公司帮助他的学生共同创业,这种师生之间的友谊是并不多见的。当傅章强冲进福建市场时,他还带来了一位50多岁的总经理陈生友,这员“虎将”下海前原是南平市松溪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获得过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在当地教育界颇有名望。老陈做着好好的校长,却被一个小年青三言两语“锁定”,毅然辞职,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是什么样的凝聚力将他俩 “胶”在一起呢,他们的回答则是“心有灵犀”。

傅章强成功的另一个秘诀,就是他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他带来的广泛而又稳定的客户群体。以前,熟悉他的教授、同学、朋友和客户都被他的朴实、谦和所折服;现有的客户都认为必特的产品质量优良可靠,傅章强和他的企业都是具有相当良好的诚信度。其实,傅章强从大三开始做科研项目时,经常参加一些鉴定会、研讨会、展示会。这使他有机会跟同行业里的很多人打交道,并有了了解市场的机会。创业之后,他又凭着最初仅有的一点市场,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地跟这些客户建立起了朋友关系,这些朋友又利用在同行中的影响帮助必特打开市场,这样形成了公司强大而稳定的客户群体。

做中国的微软

“做中国的微软”,是傅章强的一个梦。正是这个理想,不断地推动着傅章强和他的必特公司踏踏实实地稳步前进。短短四年的时间,傅章强一手创建的上海必特软件公司的规模、业绩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公司总资产从注册时的100万元增长到2000多万元,并拥有了上海必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必智软件有限公司、上海必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必特软件有限公司四家控股子公司。同时,公司还与海运学院合作成立必特海运研发中心,在北京、广州、武汉等重要城市设有分支机构,为公司在全国范围的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提供保障。

近两年来,我国的网站数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但一批网站因资金问题而被迫断线的事情也不断见诸报道,也有人预测2002年是“网络破碎年”。面对这个大浪淘沙的情形,傅章强给记者肯定的回答:不会离开IT行业。他说,“现在网络领域变数很大,但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都不会离开这个圈子,IT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了。如果有一天,电子商务很成熟了,已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那时网站肯定会冒出新技术、新的信息服务模式,我可以从中寻找新的方向。”

据路透社引述《中国日报》的报道,上海的一家软件公司,有意成为第一家在新加坡自动报价股市上市的中国高科技公司。报道指出,这家名为上海必特软件公司(Bitsoft)的企业,计划出售逾30%的股份,以筹集2000万至3000万人民币(新币416万至625万元)资金,公司已同风险投资商、官方投资公司及私人公司协商,为上市做准备。对此,傅章强解释说,上市之事,目前只是初步想法,公司正在为此事做进一步的努力,在适当时候,公司将正式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提出申请。他表示,“上市的事,估计须等到明年的下半年,才有望实现。”

尽管目前我国IT行业正处于低迷时期,但傅章强的信念是坚定的,他踌躇满志地规范、发展着他的公司,他正带领必特追赶着IT领域国际技术发展的潮流,他的“中国微软梦”离现实越来越近了。

现在,比特有一支40多人的员工队伍,包括3名教授和2名博士。傅章强认为,公司下一步是进一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为此,他在北京、广州、武汉、福建、南昌等地都设立了办事处。目前,必特旗下已有四五家控股子公司和一家研发中心。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9 创业社区 All Rights Reserved